“我們團隊的成果不到半年就實現了轉化,速度和成效都超出我的預期。”安徽大學教授郭素霞近日接受采訪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。
504萬元!2024年9月,郭素霞團隊的“一種多組元金屬納米復合粉末和粉末制備工藝”專利,以這一價格入股滁州三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。
郭素霞團隊成果的快速順利轉化,得益于安徽大學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。2020年5月,科技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教育部、財政部等九部門印發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》,安徽大學正是入選的40家高校院所試點單位之一。
郭素霞說:“此前3D打印的原材料大部分是高分子材料,而金屬粉末的優勢是其可以復合多種性能,打印結構復雜的零部件,比如發動機的葉片等,市場潛力巨大。”
郭素霞于2023年帶著在3D打印金屬粉末制備領域的多年積累和成果回國,并順利搭上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快車。
提供科學合理的制度保障
試點工作啟動后,安徽大學迅速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領導小組,出臺《安徽大學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辦法》《安徽大學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》《安徽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后作價入股技術轉讓實施辦法》等文件,明確申請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獲批后,科技成果完成人(團隊)可以獲得80%的成果所有權;申請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獲批后,學校可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(團隊)全部長期使用權,為成果轉化提供科學合理的制度保障。
“賦權改革前,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要經歷完成人提交申請、院系初審、資產經營公司組織評估審批、科技處國資處審批等近10個流程,時間跨度以年為單位。”安徽大學校地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劉泉說,改革后,這一流程極大縮短,僅需一個月左右。
安徽大學教授王福周也切實感受到賦權改革后的成果轉化速度。得益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,王福周教授團隊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,將“一種改性PP(聚丙烯)材料、支化聚乙烯彈性體及竹塑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”等3項專利作價525萬元,與無錫博強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博強新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博強新材料”)。僅用了3個月,該公司就建成了第一條生產線。
2024年1月,博強新材料項目開工投產,與國家電投、山東能源、寧德時代、蜂巢能源等知名企業簽訂長期合作框架協議,并獲得天津瀛德冷鏈技術有限公司首批3000萬元訂單合同。目前,該公司的電池儲能電池包外殼、銅箔/鋁箔運輸包裝、儲能電池包運輸包裝、太陽能光伏硅片包裝等方向的產品研發生產正在順利推進。王福周說,團隊會繼續跟進轉化技術的產業化過程,推動產品的更新迭代。
與地方發展需求緊密對接
更讓王福周和郭素霞振奮的是,他們的科技成果切實推動了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。“新能源汽車是安徽省的主導產業,滁州是南京和合肥兩大都市圈重要城市,我們和無錫的科技合作,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區域的產業聯動。”王福周說。
郭素霞團隊的轉化成果主要用于3D打印耗材的國產化替代。“隨著3D打印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場景不斷增加和3D打印機設備的普及,作為互補品的耗材需求也將不斷增加。”郭素霞說,相信這一轉化將助力安徽省相關產業的發展。
這也正是安徽大學近年來推進賦權改革和成果轉化的立足點和抓手。“作為一所地方高校,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轉化,更好服務區域創新發展。”劉泉說。
圍繞這一目標,安徽大學還從成果的供給端和提升服務理念、水平等方面發力。“我們推動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發展需求緊密對接,建立‘產業—專業—學業—創新創業’聯動的專業調整機制。”劉泉說,近年來,該校新增功能材料、智能制造工程等13個專業,撤銷12個專業。
以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為抓手,在系列舉措推動下,安徽大學的成果轉化呈現量質齊升的態勢。“2023年,學校的成果轉化金額比2021年增長近3倍,單項技術的平均轉化價格也翻了幾番。”劉泉說,在成果轉化的帶動下,學校的產學研合作水平大幅提升,“2023年,產學研課題到賬經費占總課題到賬經費超7成。”
同時,學校聯合合肥市成果轉化專班、省知識產權交易所,整合科技處、校地合作辦、綠研院和大學科技園的技術經理人力量成立了服務小分隊。“老師們只需打一個電話,服務小分隊就將全方位、全流程提供無償服務。”劉泉說,學校還希望國家進一步完善技術經理人激勵機制和評價制度,加強技術轉移人才儲備。(記者 操秀英)
文件下載:
關聯文件: